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
当一辆国产新能源SUV,把一辆大卡车顶得“差点翻倒”,全网都炸了。
7月29日,理想汽车发布了首款纯电SUV——理想i8(图片|配置|询价)。本来是个常规新品发布会,但理想给了观众一颗“震撼弹”:
视频里,理想i8正面对撞重卡,SUV车头稳稳撑住,重卡驾驶室直接倾斜,几乎压在了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上。

这个画面,视觉冲击拉满——社交媒体立刻热议:
- “理想i8也太抗造了吧!”
- “重卡都顶翻了,买家用车看着就安心。”
- “这是不是在内涵卡车不安全?”
有人夸理想牛,有人替重卡捏把汗。尤其是视频中出现的品牌——乘龙卡车,直接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乘龙卡车迅速回应,核心就一句话:别瞎想,我们车没问题。
7月30日,乘龙卡车正式回应了争议:
- 每一辆车都经过严格质检,符合安全标准;
- 法务部门已介入此事,会跟进处理。
言下之意很清楚:
- 我们车是合格的,
- 别把发布会视频当真实道路场景,
- 这波争议,我们保留追责权利。
但网友的态度,依然两极分化:
- 一边调侃:“原来重卡是理想i8的安全测试背景板。”
- 一边质疑:“营销能不能别拿别家品牌当衬托?”
这波营销,到底是高明还是冒险?
从理想的角度看,这叫“视觉安全营销”。
新能源车最大的痛点是什么?用户对安全的焦虑。
- 电动车电池重,大家担心撞了会不会着火;
- SUV体型大,但真撞上重卡能不能保命?
理想的逻辑很简单:
与其嘴上说安全,不如直接拍个“撞翻重卡”的视频给你看。
这波营销抓住了两个关键点:
- 视觉冲击:
正面对撞、重卡倾斜、SUV没趴下——足够让人记住“理想i8=安全感爆棚”。 - 争议引流:
一旦引发网友吐槽和品牌回应,视频就不止是发布会素材,而变成了全网话题。
从传播效果看,理想是赚到了。
但问题也来了,这事对乘龙卡车算不算“商业伤害”?
你换位思考一下,
- 明明我车质检合格,
- 结果全国人民在视频里看到我车“被撞翻”,
- 还得上网解释:“不是我不行,是你看错了。”
这就很尴尬了。
更重要的是,公众可能因此对重卡安全产生误解。现实道路上,重卡自重几十吨,正常情况下SUV是绝不可能正面撞翻它的。
除非像视频这样有特殊实验条件,比如:
- 重卡空载,车头结构设计易倾斜;
- 撞击角度受控,速度不高;
- 甚至可能有专门的支撑或辅助设计。
换句话说,这是营销表演,不是现实物理课本。
新能源车安全营销的“极限表演”越来越卷了
这几年,车企为了博眼球,在安全演示上越来越狠:
- 有的车直接从高楼推下去;
- 有的车冲进水池漂浮几十分钟;
- 有的车真敢顶牛重卡、连环对撞……
看似炫酷,实际上就是**“制造冲击感+抢占安全标签”**的组合拳。
问题在于,这种营销很容易踩线:
- 公众被误导:觉得家用SUV真能硬刚大卡车;
- 品牌被连累:像乘龙卡车这样无辜背锅;
- 法律风险隐现:如果有用户因此产生不合理预期甚至出事故,谁来负责?
所以你会发现,
理想赢了热度,但乘龙输了面子,舆论场也被搅得乌烟瘴气。
归根结底,这是一场“安全焦虑下的流量战争”
新能源车竞争激烈,理想i8要突围,必须牢牢抓住用户心里的“安全感”。
这波“撞翻重卡”的视频,确实让理想站在了舆论中心。
但从行业角度看,这种营销是把安全秀做成了带争议的动作片:
- 赢了流量,
- 输了行业口碑,
- 还顺带把友商得罪了。
最后,问题抛给你:
你看了理想i8撞重卡的视频,第一反应是震撼、好笑,还是质疑?
你觉得这属于高明营销,还是玩火过头?
如果你是乘龙卡车,会考虑起诉吗?
评论区聊聊,极限安全营销,你接受还是反感?